德国的“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高科技的战略计划。它是德国高新技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国引领新一轮产业转型的关键政策。旨在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为了这一战略计划的落实与实施,2015年,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门启动了“工业4.0:从科研到企业落地”计划,旨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工业4.0”
在真正生产中的应用问题,并取得积极进展,有效的促进了德国“工业4.0”战略的实施。
关注数字融合 探索产业升级
数字化的融合是实现工业4.0的基本条件。只有在数字化进程推进的情况下,才能在未来建立生产网络。德国“工业4.0”强调将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来改变现有的服务模式和工业生产,不仅使工业生产和产品运输更加灵活,而且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化和优化人才的结构与方向。德国企业善于跟上新技术的发展,通过跟踪新技术的新动向,来确定下一步产品的方向,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而培养出一大批中小企业的“隐形冠军”。这些企业将通过建立完善的知识和技术的转化机制,加快商业化的创新并取得成果。通过嵌入式软件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该产品具有记忆性、感知力、计算功能等等。通过产品的智能化,可以大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互联网络,我们可以掌握已销售的产品在顾客手中的运行状况,帮助客户更好地使用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为客户创造全新的价值,并进行预防性维护与更新该产品的性能。同时,系统还可以采集产品运行过程的大量数据,辅助产品升级、新产品开发等市场运营的决策。
利用信息,科学决策,应用智能设备,合理整合和配置企业内外部的资源,更好地满足和引导客户需求。通过更快的推进技术的创新,加强产品的融合,帮助传统企业进行转型并升级,创造出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
推进智能制造 促进柔性生产
智能的制造科技是工业4.0的核心。通过嵌入式的处理器、存储器、传感器和通信模块,将设备、产品、原材料、软件连接在一起,使产品与不同的生产设备能够相互连接、交换命令。在未来,工厂将能够优化和控制自己的生产过程。此外,除了机器与产品的互联外,“工业4.0”还将实现未来的工厂、消费者、产品和信息数据的互联,最终实现所有相关信息的互联,从而去重构造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业4.0”的实质是建立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去改变以往大规模的生产模式,增强柔性生产,而传统的工厂则集中于制造环节的前端设计环节和后端服务环节。信息化和自动化是实现个性化和柔性化定制生产最关重要的手段与方法。企业根据生产的计划,提前将各种生产信息写入了客户端,读出生产过程中相对应的工作流程所需的相关生产信息,进行生产的操作,从而实现对整个车间工作和物流的跟踪并控制生产的过程。各种产品的共线生产柔性化的生产模式,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生产效率。
德国经验的是工业4.0的制造模式应该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行转变,柔性制造和智能制造正在日益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方向。中国应该不断的扩大自动化生产设备并关注生产线的应用,实现产品的专业化、自动化、柔性化的流水线形成大规的模生产,从而提高施工建造的质量和效率。
注重标准制定 巩固领先优势
统一的标准是德国工业4.0实现的基本保证。为了确保“工业4.0”的顺利实施,德国将把标准化的进行放在首位。在“工业4.0”的平台下,成立了标准化工作组处理专门的问题,巩固和提升行业领先优势。“工业4.0”的概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和关键是建设一个人、机器、资源相互连接的网络化社会。物联网、互联网和服务的智能连接必然需要一个系统框架。在这个系统的框架内,各种终端设备和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和信息交换、识别、处理和维护等等都必须基于一个标准化的系统。正是通过标准的推广和应用,德国的技术创新才得以迅速传播并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并明显的提高。在德国,政府用标准化规范来促进更加先进的技术并淘汰落后的状态;企业用标准来扩大发展规模,赢得竞争;消费者用标准来维护自我权益,指导生活。
为此,中国应加强与发达国家在标准制定方面的沟通与合作,鼓励和支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在标准国际化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推动中国标准在国际能力合作和对外援助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增强技术标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重视教育培训 提高员工能力
人才的培养是实施工业4.0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德国的“工业4.0”本质上是制造业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生产,使生产过程从单一的、琐碎的生产线向大规模的个性化智能化生产转变,德国移民投资对岗位布局、专业结构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对人员的职业技术新的要求。在传统的生产过程中,工业技术人员负责产品设计方案和质量审核,对一般技术人员有绝对的控制权。然而,“工业4.0”实施后,工业技术人员需要更多的协调和领导能力。受此影响,德国的技术人员培训也发生了一些相对应的变化,重点是培养生产工艺优化的工业技术人员、新产品的开发成本信息的评估、企业人员的规划和能力的培训等。人才培养得团队责围绕着智能化的制造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建立属于自己团队的的创新体系,重构学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在交叉融合得领域的组织的运行体制机制,注重员工个人发展的目标与企业经营目标的深度融合,有效的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此,中国应该借鉴德国的企业培养新员工的经验,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去努力提升员工的技能素质和个人水平,努力建设公司的优秀人才队伍。
上一条: 德国零售业巨头麦德龙联手阿里巴巴
下一条: 德国列车命名中国武汉号
相关新闻
- 德国投15亿欧元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 德国幼儿园的收费标准是怎么样的呢
- “新丝路 新成都”主题推介会走进德国
- 德国法兰克福机场可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 世界房地产投资:德国柏林领跑
- 德国紧缺人工智能人才 工业大佬瞄准中国
- 德国具有移民背景的居民占四分之一
- 德国列车命名中国武汉号
- 德国零售业巨头麦德龙联手阿里巴巴
- 德国创新能力居全球榜首
- 经合组织:德国成为第二大移民目标国
- 中国2019年上半年仍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 德国政府加大人工智能研究资金支持力度
- 德国机械制造业期待深化对华合作
- 2019中国铜山金秋投资洽谈会暨中欧经济贸易交流会”在江苏铜山隆重举行
- 施罗德:德中应加强全方位合作
- 钱多到花不完?德国医疗保险巨额盈余
-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